天下文訊您現(xiàn)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網(wǎng)>新聞資訊>天下文訊

從上海出發(fā),以詩歌致敬長江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 : 2024-10-09

 

分享到:

江山自雄麗,碧水東流回。10月6日,《詩刊》社、長江文化促進會主辦,中共蘇州市委宣傳部、中共張家港市委宣傳部、中國詩歌網(wǎng)、蘇州新聞出版集團、上海大隱書局有限公司、同濟大學詩學研究中心承辦的“詩頌長江·長江的港”主題詩會(上海站)在上海市舉辦?!对娍飞缰骶幚钌倬?,中國作家協(xié)會社會聯(lián)絡部主任李曉東,新民晚報社總編輯、上海作協(xié)詩歌委員會主任繆克構,上海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林在勇,詩人、油畫家、策展人黃勝,中國冶金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齊冬平,《詩刊》社新韻律朗誦團團長任偉,上海市作協(xié)創(chuàng)聯(lián)室副主任楊繡麗,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詩歌委員會副主任徐芳,《上海文化》副主編張定浩,上海公共外交協(xié)會副會長安諒,詩人、小說家、魯迅文學獎獲得者陳倉等40余位嘉賓詩人參加活動。

10月6日上午,“詩頌長江·長江的港”主題詩會(上海站)啟動儀式在上海市黃浦區(qū)重慶南路308號大隱精舍舉行,黃勝擔任主持。

《詩刊》社主編李少君在致辭中表示,長江對中華古典文明和中華現(xiàn)代文明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長江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國詩歌的母親河。我們曾經(jīng)從三江源出發(fā),探尋長江流域的自然之美與人文蘊藏。青藏高原是中國最早的史詩《格薩爾王》創(chuàng)始之地,是詩歌的高地。從青藏高原往下走,長江和中國詩歌的關系太密切了。例如,長江城市奉節(jié),杜甫現(xiàn)存的1000多首詩歌,接近四分之一是在這里寫的;宜昌秭歸,偉大詩人屈原的故鄉(xiāng);武漢黃鶴樓,這在盛唐就是一個詩歌的擂臺、詩歌的比武場,李白、孟浩然等詩人都曾到訪作詩。蘇東坡從黃州開始成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寫下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后赤壁賦》等代表作;長江邊的廬山,是一座詩山。陶淵明就居住在廬山下。安徽宣城的馬鞍山,李白的終老之地;再下來就到了偉大的江南,大量的優(yōu)秀詩詞是璀璨的江南文化的組成部分。南京、蘇州、揚州等地,堪稱詩詞之都。上海在中國古典文明中留下的痕跡并不多,但是,中國的新詩誕生在上海,1917年《新青年》第二卷發(fā)表胡適白話詩8首,這個事件被認為是中國新詩的開端。這一期《新青年》是在上海出版的。胡適的《嘗試集》也于1920年由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這是新詩史上第一部個人詩集。所以,上??梢哉f是新詩的源頭,新詩的誕生是從上海開始,這里也是中國現(xiàn)代文明的發(fā)源地。我們這次活動,從上海開始,再到南京、武漢、重慶,要回過頭去重新梳理新詩的脈絡,看看新詩如何覆蓋到中國的內陸,從長江汲取新的詩歌力量,推動新時代詩歌從高原走向高峰,為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做出詩歌的貢獻。

新民晚報社總編輯、上海作協(xié)詩歌委員會主任繆克構首先代表上海作協(xié)詩歌委員會對活動在滬舉辦表示熱烈祝賀。他說,2023年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首次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值此一周年之際,舉辦“詩頌長江·長江的港”主題詩會(上海站)活動,對助力上海打造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打造文化自信、自強上海樣板具有積極意義。他表示,長江流經(jīng)七省二市,最后在上海注入東海,奔向太平洋。長三角以4%的國土面積,創(chuàng)造了全國25%的GDP,上海作為龍頭城市,一直起著示范作用。中國現(xiàn)代白話詩在上海發(fā)源,1917年,胡適的《白話詩八首》在上海出版的《新青年》上發(fā)表,1920年,他的《嘗試集》,也是中國第一部新詩集由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到了上世紀50年代,艾青先生寫過長詩《大上?!返?,公劉先生寫過《致黃浦江》。到了80年代,上海出現(xiàn)了非常有名的“城市人”詩群。這些年來,上海在新詩發(fā)展和社會活動方面成果顯著,目前全市有兩百多個詩歌社團,有連續(xù)舉辦的上海市民詩歌節(jié)、上海國際詩歌節(jié),上海書展“國際詩歌之夜”等品牌。上海的城市品格里面講到“開放、包容、創(chuàng)新”,上海的城市精神里面講到的“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這和長江文化作為時空交織,多層次、多維度的文化復合體密切相關,上海詩歌創(chuàng)作中鮮明的開放性、包容性、國際化,也受此深刻影響。上海在新詩發(fā)展的下一個百年中,應該在創(chuàng)新性、獨特性上下更大功夫,歡迎上海乃至全國的詩人,為這座英雄的城市、人民的城市創(chuàng)作出更多的優(yōu)秀詩歌。

中國作家協(xié)會社會聯(lián)絡部主任李曉東在致辭中表示,上海是一座海洋城市,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上海的開埠,主要是1840年之后和海洋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上海不僅向海,而且背后是長江,這個文化地位是一種創(chuàng)舉,重新恢復到了上海這座城市的本意和本名。上海是一座長篇小說非常繁盛的城市,有《長恨歌》《繁花》《千里江山圖》等小說代表作;上海的詩歌和長江文化品格相關,一定會有很多優(yōu)秀的關于長江、上海的詩歌出現(xiàn)。

啟動儀式之后,舉辦了詩頌長江·長江的港——長江文化對上海詩歌創(chuàng)作的啟示研討會。研討會由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何言宏主持。

上海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林在勇表示,詩頌長江的概念,從長江歷史的源頭娓娓道來,似乎回到了讀詩、理解中國詩歌的情境中,詩人們也應該共同追尋中國古代詩人對于長江的開闊胸襟和長遠格調,在中國古典詩歌傳統(tǒng)中構建新時代優(yōu)秀詩歌。

上海公共外交協(xié)會副會長安諒從小生活在長江、黃浦江、上海港、塘橋渡口,他創(chuàng)作的詩集《向長江每一條支流致敬》和長江主題很貼切。他認為,要寫到上海,應該寫到江水,相信真正的詩人在江邊駐足,傾聽江濤與心聲的涌涌詩語。他覺得長江文化對上海詩歌創(chuàng)作,源源不盡,是根、是魂,是我們詩歌在大地從善如流的部分。

《上海文化》副主編張定浩認為,上海恰恰是一個現(xiàn)實的縮影、寫照,它的過去仿佛非常好、未來也非常好,它的過去,長江作為源頭有很多的傳說,大海作為未來的暢想也有很多詩意?!按航彼B海平”,海潮會一直往回倒流,回歸傳統(tǒng),并不是拋棄現(xiàn)在、未來,并不是一味地復古回到傳統(tǒng)、源頭,而是帶著海水,帶著當下所有的東西一起往回走,所以“春江潮水連海平”。

詩人、魯迅文學獎獲得者陳倉談到自己的成長地和生活地,“當我的影子是源頭,我的肉體就是大海。我的前世是源頭,我的來生就是大海?!彼岬介L江是一個過程,大海不是終點而是一個車站,是一滴水換乘的地方。我們抬著一條江,吭哧吭哧來到上海,只是走過一半的行程。可以說,他是在源頭和大海之間不停往返的人,講述了關于江河海的生命記憶及思考。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宏圖談到上海屬于長江流域文化的一部分,以及上海多種文化元素融合的形成。上海也有詩歌傳統(tǒng),在上世紀30、40年代像徐志摩、戴望舒等寫過都市詩、寫過《戰(zhàn)栗與肉的沉醉》《火的吶喊》等。如今的上海,這座城市的多元以及和生活的復雜氛圍,對于詩歌表達能夠提升到新的境界,對人生和世界有一種復雜的洞見,就像張愛玲說的,表達出一種人生的況味。

“上海對我們而言是移民城市,我們也是新上海人?!睆偷┐髮W教授朱春陽來自河南,從2001年到上海,一直到現(xiàn)在20多年。上海在近現(xiàn)代的文化史當中表演了重要的角色,上海的成長是整個江南文化的合力和海洋文化的交融形成了海納百川的文化特征。上海對于新詩的貢獻,在“新”的方面注入了很多生命的力量。

同濟大學文學院教授劉強說,在上海向長江致敬,有一個江和海的對話。海代表現(xiàn)代文明,江代表的是古典情懷。他覺得詩歌創(chuàng)作的三個關鍵詞是:定位,歷史的定位;向偉大詩人的對標;對于某一種詩歌文本創(chuàng)新式的意識,以及系統(tǒng)地表達了詩歌創(chuàng)作文本的共性、共向和個性、個向。

《上海文學》雜志社副社長張予佳結合個人經(jīng)歷、詩歌閱讀,認為上海詩歌的特征比較注重開放性、人民性,并注意到詩人成長性的問題,人在不同階段的內心成長可以通過詩歌體現(xiàn)出來,并通過文化去浸潤。他說,我們是喝黃浦江水長大的,這對我們內心的成長有所助力。

復旦大學圖書館詩歌資料收藏中心副主任、學者、學術策展人陳丙杰認為長江從上游流下來,巴山蜀水急流險灘一直到江南水鄉(xiāng),進入大海,處在江海的交匯處,這樣的長江給予上海文化、上海詩歌開放包容、有容乃大的氣象。正是這樣的氣象,孕育了百年詩歌中,上海作為詩歌先鋒,處在先鋒潮頭的文化底蘊。從長江來看,上海文化的先鋒潮流其實一直處在江的最下游,沿江產(chǎn)生過歷代的,包括唐詩宋詞當中詩歌傳統(tǒng)哲理,正是這樣一個有深厚文化積淀的文化土壤里、歷史河流里,才能產(chǎn)生一波波先鋒的詩歌潮流。

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許道軍提到,長江到了上海孕育出了海派文化、現(xiàn)代文化,激發(fā)了世界意識。長江流了幾千公里到了上海呈現(xiàn)了幾種形態(tài):一是長江的完整形態(tài),只有到了上海,收納了最后一條支流——黃浦江之后,長江才是完整意義上的長江。二是呈現(xiàn)出“再出發(fā)”的形態(tài),在吳淞口走向了東海、走向太平洋、走向世界。三是一種自由形態(tài),長江是有形的,有河道、河床,到了吳淞口之后,不再以江的形式呈現(xiàn)了,而是以無形的、自由的方式呈現(xiàn),這種自由的方式是可塑的,也是充滿著希望的,走向了一種無限的可能性。

上海市作協(xié)創(chuàng)聯(lián)室副主任楊繡麗對長江的認識,是從童年開始的,她覺得長江滋養(yǎng)了她最早的詩情,她的第一首詩就是在長江邊寫的。長江文化,特別是遠古的情懷、思想,從上游的巴蜀文化到中游的楚文化、下游的吳越文化,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個人的創(chuàng)作。長江文化影響城市的特質,培養(yǎng)了一代一代詩人。

《詩刊》社新韻律朗誦團團長任偉一直支持詩歌朗誦公益活動,他每次到上海想到更多的是蘇州河、黃浦江,這次到上海來,覺得用詩歌來表達對長江的情懷,是向長江的一種致敬。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詩歌委員會副主任徐芳說,上海因江海而有港,因有港而有集、有市,城市是港口內涵的擴展與延伸,這也成為了一群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文化習俗,乃至于審美風格的發(fā)生、發(fā)展的基礎,這也是上海詩歌的源頭和核心之一。同樣,《上海詩人》常務副主編孫思則說了兩個觀點,她談到長江文化和上海的淵源,以及詩歌情感的共性和個性,詩人應該對于主題寫作既有原有的共性,也應有個性化的表達。

詩人韓國強從事媒體工作多年后,重新回到詩歌現(xiàn)場,他認為長江有延續(xù)性和變化性,上海本身有些“島嶼文化+商業(yè)文化”,他正嘗試用滬語寫詩的多元性,認為是詩人需要自我意識,彼此之間是獨立的個體,這也和長江一樣有豐富性和變化性?!渡虾N幕肪庉嬆救~前不久去青??吹介L江的源頭,認為上海這個地方特別神奇,是百川的終點、江的終點,又是和大海交流、面向世界,甚至可以說是面向宇宙的一個起點,是非常激蕩、洶涌、開闊的地方。他引用普希金詩句“大海,自由的元素”,瓦雷里“大海的偉大就在于永遠從零開始、永遠重新開始”,希望探索長江與城市、大海的詩歌自由和寬闊。青年詩人緞輕輕大學畢業(yè)后來到上海工作、定居生活,上海人文的多元化一直在吸引著很多像她這樣來自長江流域的年輕人,并形成了他們獨特的、多元化的詩歌風格。上海,長江,賦予青年詩人們詩意表達的自由和力量。

研討會認為,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滋養(yǎng)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哺育著勤勞善良的中華兒女。上海是“詩頌長江·長江的港”主題詩會系列活動的第一站。以往的長江活動沿著長江源頭走到了上海,這一次是從上海開始,追溯源頭,對長江文化、中國詩歌再次探源。新詩誕生在上海,在守正創(chuàng)新中推進上海文化建設,既能夠弘揚長江文化,又能面向大海,賡續(xù)歷史文脈,譜寫時代華章,更讓詩人肩負重任,讓上海的詩意重新生發(fā)。

參加此次活動的還有臺州市文聯(lián)原黨組書記張于榮,紀錄片導演黎小鋒,上海市金山區(qū)作協(xié)副主席西厙,詩人、散文家汗漫,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師甫躍輝,上海市檢察官文聯(lián)文學協(xié)會主任曹小航,以及費多、夏午、秦三澍、鐘惠娟、劉蓉、俞璐、周幼安、張曼迪、陳莫、沈黎等詩人嘉賓。

10月6日下午,與會詩人們前往上海長江石洞口港務區(qū)、寶山鋼鐵廠貨運港口、上海淞滬抗戰(zhàn)紀念館、黃浦江長江匯入口港務區(qū)等地參觀,感受上海城市變化,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構筑中華文明精神圖景。

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